080903.網絡工程(教學計劃2016版).pdf網絡工程專業創建于2002年,連續招生20年,高考錄取線列全省前 5%。專業發展依托廣東省優勢重點學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發展(ESI全球前1%、軟科學全球排名第75-100位),專業所在學院現有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 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網絡工程專業于2015年獲得廣東省專業綜合改革項目,2018年網絡工程系列教學團隊獲評廣東省教學團隊,2019年“網絡工程專業協同育人模式改革與實踐”獲得廣東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019年獲評廣東省一流專業試點,2020年通過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是廣東省首個通過工程認證的計算機類專業,2021軟科中國大學專業排名第19,獲評A級。
一、專業定位
網絡工程專業定位包括發展目标、人才培養和服務面向三個維度,具體如下:
① 發展目标:依托學校與粵港澳大灣區,在廣東省與珠三角創新的沃土上建設國内一流專業。
② 人才培養:以廣東省内生源為主,穩步發展全國性生源,立德樹人,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創新性高端網絡工程專業人才。
③ 服務面向:緊密結合廣東省創新驅動發展和産業轉型升級戰略,為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網絡工程專業人才和科技支撐。
二、培養目标
網絡工程專業培養既能從事網絡工程領域的研究與開發工作,又能從事相關領域的教學、管理和運維等工作,掌握紮實的網絡工程專業理論與專業技術知識,具有良好的創新素質、較強的工程能力、較好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與國際化視野、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
具體化為如下四個目标:
目标1:掌握網絡工程基本理論和技術知識,具有承擔研發任務能力與創新能力,在網絡工程及其相關領域具有較強的就業競争力;
目标2:能從事網絡工程領域的研發工作,及相關領域的教學、管理和運維等工作,并能夠綜合考慮經濟、環境、法律、安全、健康、倫理等方面的影響因素;
目标3:有良好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社會責任感和工程職業道德,能夠成為單位的業務骨幹,有獲得相當于網絡工程師技術職稱的能力;
目标4:能夠具有學習與創新、溝通與表達、跨文化合作與交流能力,在信息技術行業不同職能團隊中發揮特定作用,并具備承擔領導角色的能力。
培養預期:本專業學生畢業 5 年左右能夠發展為網絡科學和網絡技術領域的工程師,能夠獨立解決網絡科學和技術領域複雜工程問題,成為所在領域的技術或管理骨幹。
三、培養規格
1) 學制與學分
本專業學制四年,學生第一學年按計算機大類進行培養。專業分流在第二學期進行,根據第一學期學生學習績點的高低,以平行志願方式分流進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網絡工程、信息安全四個專業。從第三學期開始,根據各專業安排教學。課内總學分不低于161.5學分,其中實踐教學環節學分不少于34.5學分。
2) 能力與素質要求
經過四年的系統培養,本專業學生在畢業時應達成以下畢業要求:
畢業要求1 工程知識:能夠将數學、自然科學、工程基礎和專業知識用于解決計算機技術複雜工程問題。
✧ 1.1 能夠将數學、自然科學、工程科學的語言工具用于網絡工程領域的工程問題的表述。
✧ 1.2 能針對複雜的網絡軟硬件系統和過程,選擇或建立适當的描述模型并求解,具有數字化、算法、模塊化與層次化等核心專業意識。
✧ 1.3 能對複雜的網絡軟硬件設計方案和模型的正确性進行評價并得出結論,能運用數學與自然科學及有關知識對複雜的計算機技術及軟件系統的解決途徑進行分析和改進。
畢業要求2 問題分析:能夠應用數學、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的基本原理,識别、表達、并通過文獻研究分析計算機技術複雜工程問題,以獲得有效結論。
✧ 2.1 能運用相關科學原理,識别和判斷複雜工程問題的關鍵環節。
✧ 2.2 能基于相關科學原理和數學模型方法正确表達複雜工程問題。
✧ 2.3能認識到解決問題有多種方案可選擇,會通過文獻研究尋求可替代的解決方案。
✧ 2.4能運用基本原理,借助文獻研究,分析過程的影響因素,獲得有效結論。
畢業要求3 設計/開發解決方案:能夠設計針對網絡技術複雜工程問題的解決方案,設計滿足特定需求的系統、單元(部件)或工藝流程,并能夠在設計環節中體現創新意識,考慮社會、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環境等因素。
✧ 3.1 掌握工程設計和産品開發全周期、全流程的基本設計/開發方法和技術,及影響設計目标和技術方案的各種因素。
✧ 3.2 能夠針對特定需求,完成單元(部件)的設計。
✧ 3.3能夠進行系統或工藝流程設計,在設計中體現創新意識。
✧ 3.4在設計中能夠考慮安全、健康、法律、文化及環境等制約因素。
畢業要求4 研究:能夠基于科學原理并采用科學方法對網絡技術複雜工程問題進行研究,包括設計實驗、分析與解釋數據、并通過信息綜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結論。
✧ 4.1 能夠基于科學原理,通過文獻研究或相關算法,調研和分析複雜工程問題的解決方案。
✧ 4.2 能夠根據對象特征,選擇研究路線,設計實驗方案。
✧ 4.3 能夠根據實驗方案構建實驗系統,安全地開展實驗,正确地采集實驗數據。
✧ 4.4能夠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和解釋,并通過信息綜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結論。
畢業要求5 使用現代工具:能夠針對網絡技術複雜工程問題,開發、選擇與使用恰當的技術、資源、現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術工具,包括對網絡技術複雜工程問題的預測與模拟,并能夠理解其局限性。
✧ 5.1 掌握專業常用的現代儀器、信息技術工具、工程工具和模拟軟件的使用原理和方法,并理解其局限性。
✧ 5.2 能夠選擇與使用恰當的儀器、信息資源、工程工具和專業模拟軟件,對複雜工程問題進行分析、計算與設計。
✧ 5.3能夠針對具體的對象,開發或選用滿足特定需求的現代工具,模拟和預測專業問題,并能夠分析局限性。
畢業要求6 工程與社會:能夠基于工程相關背景知識進行合理分析,評價專業工程實踐和計算機技術複雜工程問題解決方案對社會、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響,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理解應承擔的責任。
✧ 6.1 能夠理解專業相關領域的技術标準體系、知識産權、産業政策和法律法規,理解不同社會文化對工程活動的影響。
✧ 6.2 能分析和評價專業工程實踐對社會、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的影響,以及這些制約因素對項目實施的影響,并理解應承擔的責任,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畢業要求7 環境和可持續發展:能夠理解和評價針對網絡技術複雜工程問題的專業工程實踐對環境、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 7.1 知曉和理解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内涵。
✧ 7.2 能夠站在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思考專業工程實踐的可持續性,評價産品周期中可能對人類和環境造成的損害和隐患。
畢業要求8 職業規範:具有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社會責任感,能夠在工程實踐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職業道德和規範,履行責任。
✧ 8.1 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解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了解中國國情。
✧ 8.2 能夠在工程實踐中自覺遵守誠實公正、誠信守則的工程職業道德和規範。
✧ 8.3 能夠在工程實踐中自覺履行工程師對公衆的安全、健康和福祉,以及環境保護的社會職責。
畢業要求9 個人和團隊:能夠在多學科背景下的團隊中承擔個體、團隊成員以及負責人的角色。
✧ 9.1 能與其他學科的成員有效溝通,合作共事。
✧ 9.2 能夠在團隊中獨立或合作開展工作。
✧ 9.3能夠組織、協調和指揮團隊開展工作。
畢業要求10 溝通:能夠就計算機技術複雜工程問題與業界同行及社會公衆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包括撰寫報告和設計文稿、陳述發言、清晰表達或回應指令。并具備一定的國際視野,能夠在跨文化背景下進行溝通和交流。
✧ 10.1 能就專業問題,以口頭、文稿、圖表等方式,準确表達自己的觀點,回應質疑,理解與業界同行和社會公衆交流的差異性。
✧ 10.2 能夠認識專業領域的國際發展趨勢、研究熱點,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文化的差異性和多樣性。
✧ 10.3 具備跨文化交流的語言和書面表達能力,能就專業問題,在跨文化背景下進行基本溝通和交流。
畢業要求11 項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與經濟決策方法,并能在多學科環境中應用。
✧ 11.1 掌握工程項目中涉及的管理與經濟決策方法。
✧ 11.2 能夠認識工程及産品全周期的成本構成,理解其中涉及的工程管理與經濟決策問題。
✧ 11.3 能在多學科環境下(包括模拟環境),在設計開發解決方案的過程中,運用工程管理與經濟決策方法。
畢業要求12 終身學習: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意識,有不斷學習和适應發展的能力。
✧ 12.1 能在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下,認識到自主和終身學習的必要性。
✧ 12.2 具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包括對技術問題的理解能力,歸納總結的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等。
四、課程體系
本專業基于産出導向教育(OBE)的反向設計原則:根據内/外部需求确定培養目标,根據培養目标确定畢業要求,再根據畢業要求确定技能、知識與能力要求及培養方式,再進行課程設置,并形成課程體系。
1) 總體框架
1.1 課内部分
課程類别 |
内容說明 |
總學分 |
總學時 |
占總學分比例 |
小計 |
必修 |
公共基礎課 |
含“思想政治理論課”、體育、大學英語、高等數學、大學物理、計算機文化基礎等。 |
53 |
964 |
32.8% |
60.1% |
專業基礎課 |
構築專業基礎平台的基本概念、理論和基礎知識的課程。 |
36 |
576 |
22.3% |
專業課 |
構築專業方向的概念、理論和知識的課程。 |
8 |
128 |
5.0% |
實驗實習實訓 |
|
15.5 |
240 |
9.6% |
21.4% |
設計(論文) |
|
19 |
224 |
11.8% |
課程類别 |
内容說明 |
總學分 |
總學時 |
占總學分比例 |
小計 |
選修 |
全校性公共課(至少選12.0學分) |
指人文社科類、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類全校性公選課。 |
12.0 |
200 |
7.4% |
14.8% |
專業基礎課(至少選6.0學分) |
指相關學科和跨學科的基礎理論和知識的課程。 |
6.0 |
96 |
3.7% |
專業課(至少選6.0學分) |
指學科方向和跨學科方向的基礎理論和知識的課程。 |
6.0 |
96 |
3.7% |
實驗實習實訓(至少選3.0學分) |
|
3.0 |
48 |
1.8% |
3.7% |
設計(論文)(至少選3.0學分) |
|
3.0 |
48 |
1.8% |
合計Total |
161.5 |
2620 |
100% |
100% |
1.2 課外部分
課程類别 |
課程名稱 |
學分 |
總學時 |
實驗學時 |
實習實訓學時 |
上機學時 |
必修 |
公共教育類 |
入學教育 |
0.5 |
0.5周 |
|
|
|
公益活動 |
1.0 |
16 |
|
|
|
社會實踐 |
2.0 |
32 |
|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外導讀 |
1.0 |
16 |
|
|
|
畢業教育 |
0.5 |
0.5周 |
|
|
|
小計 |
5.0 |
8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