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成集团tyc234cc

學院新聞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通知 >> 學院新聞 >> 正文
百千萬工程 · 青春印記②——來看這群IT青年如何争做鄉村振興“領頭羊”
日期: 2024-07-31      信息來源:      點擊數:

為助力“百千萬工程”,全力推動數字賦能鄉村振興,太阳成集团tyc234cc“智捷雲”鄉村振興實踐團師生于7月2日赴揭陽市榕城區地都鎮和河源市東源縣黃田鎮進行實際調研與技術推廣應用。實踐團發揮計算機專業特長,以“AI+智慧助農”新模式賦能漁業和種植業降本增效,激活産業“造血”功能,助力“汗水農業”轉型“智慧農業”。

4ADCE

圖 | 智慧水産養殖雲平台“漁智管家”示意圖

把新質生産力“種”在田間地頭

在2023年暑期,“智捷雲”鄉村振興實踐團師生曆時14天走訪了茂名化州麗崗鎮、南盛街道等3地6家不同類型的水産養殖基地,帶着調研數據返回實驗室進行研究。針對養殖人工成本高、數據監測難的實際問題,建立了智慧水産養殖雲平台——漁智管家,用以解決水産養殖農戶普遍面臨的傳統漁業轉型升級困難。

漁智管家平台可以實時監測養殖環境中的各項參數,如水溫、水質、溶解氧等,并收集養殖水産品的生長情況、健康狀況等相關數據,提供水産品的溯源査詢服務,追溯水産品的來源和流向,确保水産品的安全和質量。“根據南盛街道謝村龍千裡合作社水産用戶的反饋,使用漁智管家平台後,養殖成本降低了37.5%,養殖利潤提高了40%”。實踐團指導老師黃春光介紹,養殖戶運用“漁智管家”平台,實現手機平闆遠程掌控漁場,有效提高漁場養殖效率。

經過實際應用、調研以及再調試升級,今年,實踐團帶上漁智管家平台再出發,在一周時間内走訪了3地4家不同類型的水産養殖基地,與村委幹部、相關企業負責人、當地農戶深入交流,着力解決養殖業數據檢測難、人工成本高導緻成本高漲的“老大難”問題。“我們錢前村主要經濟支柱就是養殖南美白對蝦”,揭陽市榕城區地都鎮錢前村村長鄭史明說,錢前村如今主要的養殖模式仍然高度抵賴人力與經驗,廣工師生的到來給我們帶來了希望,相信會有更智能的手段去解決和突破,創造更好的收益。

9A558

圖 | 實踐團成員在揭陽錢前村蝦塘安裝調試設備

根據實際需求,實踐團在錢前村村委會開展智慧技術推廣培訓,與村工作人員、養殖戶代表座談交流,為養殖戶分享了去年在茂名的推廣成果和實地應用經驗。團隊成員将漁智管家平台下水安裝調試,并詳細講解了水質檢測、多源融合數據分析等前沿技術及應用場景,養殖戶們認真聆聽,并積極提出自己在養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雙方就設備平台中的水質監測、AI問答及如何适老化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讨。實踐團通過與養殖戶座談、培訓,不僅做到了“授人以漁”,還獲得了後續優化升級設備、調整技術研發的明确方向,将“問題清單”真正轉化為“成效清單”。

76F60

圖 | 實踐團成員用家鄉方言在揭陽開展智慧技術推廣培訓

A6829

圖 | 實踐團成員在揭陽錢前村蝦塘進行實地調研

當地養殖戶鄭芝榮表示:“太阳成集团tyc234cc學生團隊為我們養殖戶帶來技術指導,打破了我們對水産養殖設備的認知,讓我們意識到原來設備已經可以同AI智能、互聯網、物聯網相融合”。

7F8CA

圖 | 養殖戶代表感慨現有的監測流程耗時又費力

實踐團不僅把目光放到水産養殖,在河源東源縣黃田鎮走訪調研期間還走進農田,深入了解當地蘋果柿、黑花生及水稻等農作物的種植和生長情況,發現當地農業同樣存在勞動力缺乏,急需數字化轉型的問題:一是水産及果樹種植面積大,人工難以實現全面監測,且當前村鎮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人力成本高;二是病蟲害感染風險大,水中緻病微生物多,農田病蟲害頻發,農戶養殖及種植技術落後,導緻水産産品及果樹質量差,産量少。

E34FF

圖 | 實踐團在河源東源蘋果柿種植地調研樹苗受病蟲害情況

“當前鄉鎮的漁業和種植業發展的關鍵在于轉變生産模式和觀念,從傳統的經驗主導的粗放型轉為低人力成本的智能型,同時,還要升級操作系統,使其更加“适老”,讓智能平台成為年長農戶的‘新農具’。”“智捷雲”鄉村振興實踐團負責人、太阳成集团tyc234cc本科生黎钊表示,團隊将根據本次實踐和調研的結果,繼續升級疊代技術,研發集“實時監測”、“智能分析”、“輔助決策”于一體的一站式智能農業管理平台。

“這次下鄉讓我深切感受到,發展新質生産力就是要根據實際生産需求而不斷創新。我們要學好專業知識,利用大數據技術、雲計算等信息計算手段,賦能農業數字化轉型,為鄉村的發展注入新活力。”實踐團成員、太阳成集团tyc234cc本科生吳恺盈有感而發。

彙青年力量助力家鄉振興

為了更好地幫扶對接服務地,實踐團在前期組建上就有意發掘當地生源學子,讓在校生能夠有機會發揮所學、返鄉服務。“我們努力為學生了解基層民情、運用所學所長創造條件和平台,實現在廣工求學成才與服務家鄉發展的雙向奔赴。”實踐團指導老師楊凱茜表示。

CB10D

圖 | 實踐團師生在河源東源水稻田探讨優化智慧助農方案

實踐團成員、本科生周之祯本次随團隊返回了家鄉揭陽,作為當地人利用語言優勢為養殖戶講解并演示團隊自主研發的可實時監測氨氮、溶解氧等指标的智慧水産養殖管理平台,普及宣傳智慧漁業的養殖理念。“我能到用所學知識為自己的家鄉做實事讓我非常振奮。”周之祯表示他會跟随團隊的腳步,繼續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将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将個人成長融入鄉村振興的發展中。、

太阳成集团tyc234cc畢業生黃春光同樣曾随團隊返鄉服務,助力鄉村振興,在2023年團隊到茂名化州的實踐中,他作為主要成員将科技賦能的春風帶回家鄉。如今,黃春光已成為學校“2+3”學生輔導員,今年他作為團隊指導老師之一,帶領團隊為養殖戶持續溫暖服務。

争做鄉村振興“領頭羊”

鄉村振興之路上,廣工青年步履不停。2年來,實踐團采用“導師-研究生-本科生”成員組成體系,點面結合調研分析,實地試運行設備收集數據,以更直觀的可視化效果展示技術落地效果,既豐富了項目研究的實驗場景,也讓測試數據更全面、更真實,為推進智慧農業轉型升級,漁業、種植業增産增收提供新動能。

C1127

CCECB

圖 | 地都鎮、黃田鎮與太阳成集团tyc234cc共建學生社會實踐基地

作為首批廣東青年大學生“百千萬工程”突擊隊種子示範項目、廣東青年大學生“百千萬工程”突擊隊行動優秀品牌項目以及2023年廣東大中專學生暑期“三下鄉”省級重點團隊,團隊獲廣東省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農業區塊鍊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創新團隊立項,并獲2024年全國大中專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之“自讨苦吃擔使命,農林報國當先鋒”專項活動立項。團隊在揭陽河源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得到共青團廣東省委、共青團揭陽市委、共青團河源市委、揭陽市地都鎮人民政府、河源市黃田縣人民政府和學校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揭陽日報、榕城共青團等媒體對團隊做了相關報道。

(圖文:楊凱茜、黃春光;審核:胡靜)